2021台灣偏鄉孩童數位文化培育服務分析

偏鄉和資源不足地區的學童其成就與發展,不僅要期望學校教育提供的資源和機會,孩童在成長的過程中,也非常倚賴家庭教育在文化資本的培育上所提供的支撐。

 

壹、服務方案緣起
一、問題分析

在台灣,偏鄉教育一直以來是政府與社會高度關注和投入心力的議題,而本服務方案所指的偏鄉,不單只在地理位置上不易到達,或人口密度低於全國平均人口密度五分之一之地區,而是依照教育部〈偏遠地區學校分級及認定標準〉,所羅列之在交通、文化、生活機能、數位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等因素上的資源不足地區,故包含地理上劃分的次都會區與偏鄉地區。本服務方案服務範圍,首批鎖定微客服務的五個社區,包含學校和教會(以下簡稱據點)之國小學童,分別位於雲林縣林內鄉的九芎、新竹縣新埔鎮、花蓮縣花蓮市的北濱和壽豐鄉的豐田、台東縣台東市的南王,包含偏鄉和資源不足地區。

偏鄉和資源不足地區的學童其成就與發展,不僅要期望學校教育提供的資源和機會,孩童在成長的過程中,也非常倚賴家庭教育在文化資本的培育上所提供的支撐。依據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藍佩嘉教授的〈做父母、做階級:親職敘事、教養實作與階級不平等〉,其研究以都會區和非都會區之中產階級和藍領階級家庭,及各家庭中國小孩童為調查對象,指出都會區和非都會區的家庭,在家庭教育上受限於經濟地位和教育程度上的不同,讓非都會區的孩子容易落入缺乏文化資本的困境。而當代社會學大家布迪厄(Bourdieu)的文化再製理論強調,文化資本的分配與再製,實際上和社會階級結構的再製相互呼應,學童的學習成就,反映了「家庭社經背景」和「文化資本」間的必然關係,亦即擁有較多文化資本的上層社會,就擁有優越的教育獨占權。而中下階層或勞工家庭,其貧瘠的文化資不利於學校教育和未來的升學機會。

根據兒福聯盟2021年7月公布的〈2020台灣兒少閱讀學習力之城鄉比較〉調查報告,台灣偏鄉學童在閱讀學習上面臨以下困境:家庭缺乏紙本閱讀資源與數位設備、學童缺乏家人陪伴學習、社區缺乏紙本與電子等閱讀資源,加劇了都會與偏鄉學童在學習上的差距。

除了常見的硬體設備和藏書資源的缺乏外,兒盟的調查報告特別點出了「學童缺乏家人陪伴學習」的問題和比例。無論是詢問、陪伴、或是檢查作業,都會區孩子的家人每天從事上述活動的比例皆高於偏鄉孩子的家人,差異均達顯著。63.5%的偏鄉家長與75.4%的都會家長會每天詢問功課完成度,兩者差異11.9%;然而在檢查作業部分,都會47.4%,偏鄉僅27.4%,兩者差異達20.0%。

而在疫情間強調停課不停學的數位學習政策下,更凸顯了偏鄉地區在學習資源和家庭教育上的匱乏。兒盟於6月16日至6月25日間,針對所服務的偏鄉國小進行學習資源的現況調查,發現12.2%的偏鄉小學表示,有四成以上學生因家人外出工作,常常獨自在家線上學習,沒有家人可陪伴和協助,除此之外也有家長因不熟悉數位設備使用方法,無力關注孩子線上學習意願低落或中斷的狀況。臺北大學社會學系馬國勳教授的〈「量」的數位落差,「質」的數位落差,以及由家庭所傳承的數位文化資本〉,則點出在現代,家庭是造成學童在數位學習的「量」與「質」落差的主要來源。數位學習的「量」調查的是孩童在家是否擁有電腦以及網路,不用與他人輪流,能穩定地長時間操作設備;而「質」則是關注孩童是否有技能和素養,去應用網路資源進而有助於個人學業或職涯發展,而不是迷失於大量垃圾與無用訊息,反而受網路制約和操控。

這亦呼應了上述家庭教育對文化資本培育的重要性,有一定經濟和教育程度的家庭,才有時間和能力協助孩子的學業發展,同時為孩子安排多元的發展方向(各式才藝、博物館參訪、親子活動等),有助於孩子未來在高等教育和人生職涯發展上取得優勢。而當下個世代的競爭舞台已轉移到數位世界中,更是需要補足資源不足地區學童,在家庭教育的數位文化素養培育上與都會區家庭的差距。

二、需求評估

在偏鄉教育的議題上,學校教育資源的不足從來都比較容易被看見,但當我們期待偏鄉的學童能透過教育翻轉未來時,除了補足硬體資源(如桌椅、電腦、藏書)外,更要看見都會區與非都會區家庭教育上的差距。

許多文獻均指出,多數有讀書習慣的人,是從小學一二年級起就培養的習慣,小學是奠基基本閱讀素養和可塑性最高的時期,而若欲培養孩子透過文字吸收資訊的能力,則與父母親的學歷與職業「高度相關」。高學歷的家長多是都會區白領階級,擁有良好和穩定的財務,也有足夠豐富的學習經驗,所以當孩子放學回家,通常就有父母的陪伴和輔導作業,不懂的問題也都能立即解答,這也是人們常說的身教大於言教。他們擁有耐心「陪伴」孩子,進而培養孩子的「紀律」,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訓練出強大的意志力,專注在學習上。

在學習道路上,比起補習班,更關鍵的是家庭教育的地基有沒有穩固,所以是否有時間陪伴孩子,便是其中的關鍵點。而只有資源夠多的家庭,才能夠提供長時間的陪伴。所謂透過教育翻轉貧窮的前提是,有人能陪著孩子好好讀一本書在數位化學習已然成為當代的趨勢後,除了閱讀思考能力,學童還需具備的電腦與資訊相關知識、技能與素養,才有辦法從網路上排山倒海的資訊當中,尋找到真正對自己有用的東西。而社會經濟條件具有優勢的家庭,較能了解到數位科技對子女日後成就的影響所在,並傳承相關的經驗給其子女,進而積極陪伴子女上網,避免子女在網路中遇到挫折或遭遇潛在危險。(馬國勳,2019)

微客在台灣7個縣市共16個據點進行服務,分別為新竹縣的湖口鄉和新埔鎮、彰化縣芳苑鄉的路上、雲林縣林內鄉的林內、宜梧、文光、成龍、九芎、台南縣大內區的二溪、屏東縣的里港鄉和三地門鄉、花蓮縣花蓮市的北濱和壽豐鄉的豐田,以及台東縣台東市的卑南(兩據點均位在卑南)和南王。服務範圍涵蓋台灣的次都會區和偏鄉地區,總體為資源不足地區,而國小學童是我們主要的服務對象,每年總服務兒童數約1,200人。綜觀所有微客服務據點的情況,不管是核心、單親或隔代家庭,有超過80%的家長忙於生計,晚間和周末加班更是常見,孩子們平日裡難得見上一面。家長們即使下班後,也無心力安排其他活動或協助孩子的課業,送往安親班是少數孩子才有的機會,超過一半的孩子在課餘時間則多在外閒逛或待在家中,仰賴電視保母或手機玩伴來打發時間,而有四分之一的孩子還需幫忙家計,不論是身體、心靈和眼界的發展空間,都相較都會區的孩子有更多的侷限感。

而微客每年的定期拜訪,聽見了不同地區的據點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了相同的訴求,希望來自都會區與國外的志工們,能帶來文化刺激、分享都會生活,不管是出國留學還是工作規劃、才藝培養或是特殊經歷,據點們都期望透過這些微小的生命經驗交流,讓他們看見更廣袤的世界,累積為刺激孩子們奮發向上的動力,讓教育真正實踐翻轉未來的可能,這也呼應了前述對偏鄉和資源不足地區的學童在家庭狀況的統計和觀察。

其中雲林據點的主任特別跟我們分享到,因為他先前在台北市區的學校任教,而後調至雲林任職,特別能感受到城鄉父母在家庭教育的觀念和認知上有極大的差距,是如何影響了孩子的發展與未來。同樣是具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孩子,在台北的家長對此症狀有觀念和認知外,還會花費時間協助孩子找到專注的方向,如送孩子到田徑隊或機器人手作課程,更進一步激發孩子的潛力。主任表示,如果不是家長特地告知他孩子的狀況,他也看不出來孩子有過動症,可見家長的照顧非常完善;而當他調任至雲林時,發現有孩子有過動症的症狀,在主動告知家長後,卻得到家長不予理會,認為孩子就是頑皮的回應,只能任由孩子在課堂上無法專注,甚至出現情緒控管的問題,而學校能提供的幫助也有限。

在今年5月數位學習的政策開始實行後,更是有雲林據點的學校直接反映,線上教學的方式導致原本課業優異的孩子表現直直下滑,而原因是相較於在學校有老師的督促,孩子在家中上課時反而無人陪伴和叮囑課業。老師也憂心地指出若恢復實體上課後,停課不停學這段時間的落差,可能更加劇學童在課業上的落後問題。再進一步調查後,我們發現即使41%的孩子家中有媽媽(服務對象的家庭留守者多為母職)、34%的孩子家中有爺爺奶奶的陪伴,也都面臨照顧者不了解和不熟悉數位設備使用的問題,不僅不會引導孩子多方使用數位學習工具,反而會以限制和禁止的手段防止孩子耽溺網路,然這樣反而不利於孩子在以數位世界為競爭場域的新世代下發展。

在上述資源不足地區的據點,孩子們在家中多面臨無人陪伴的情況,或即便有照顧者,也無法提供足夠的家庭教育,以培養孩子的文化資本能力並期望未來能實現階級流動的長遠目標。

三、微客過往服務經驗

數位化陪伴模式的誕生,是基於微客近十年的實體梯隊服務,以及數位伴讀計畫的施行兩相結合而成,以下會分別說明兩種服務型態的經驗與成效。

(一)實體梯隊服務經驗

微客投入國內、外國際人道救援服務近十年,在全球11個國家有共計48個據點,在台灣則有16個據點,2022年則預計再加入苗栗縣公館鄉的南河。服務範圍包含台灣、印度、尼泊爾、泰國、蒙古國、越南、菲律賓、柬埔寨、馬來西亞、史瓦帝尼王國等國家之弱勢地區。每年寒暑假,微客志工們進入社區、學校,進行數次5天到12天的課程和活動,而服務對象均為國小年齡之學童。於服務開始前,微客會進行至少三次的志工訓練,除了認識服務據點和對象的背景和需求,也是建立志工的服務心態和確保遵守微客的「八不守則」,守則如下:

1.    微客的服務不隨便開始,不輕易結束
2.    不給予承諾
3.    不贈予個人性禮物
4.    不留下聯繫方式
5.    不改變當地原有的生活型態
6.    不強壓自己的價值觀在別人身上
7.    不要把自己逼得太緊
8.    不要搞丟證件和貴重物品

八不守則的建立來自過往經歷過的許多錯誤案例,而避免服務污染的出現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接著會以教學設計理論的ADDIE模型為原則,帶領志工從分析(Analysis)、設計(Design)、開發(Development)、執行(Implementation)到評估(Evaluation),以規劃當次梯隊活動課程的主題、內容與方式,並審核和試行,確保在服務的執行上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透過舉辦多樣化的主題課程,如英文會話、音樂藝術、理財知識、科學實驗、性別教育等等,並搭配多元有趣的教學方式,相較學校課程更能吸引孩子們投入參與,與此同時能給予孩子們在知識與思想上的刺激。更重要的是,透過日常相處的時間,讓孩子們充分地有志工的陪伴,並在這些微小的交流中縮短城鄉家庭在知識與文化上的差距。微客每梯次的服務都不只是曇花一現的相遇,而是於每年寒暑假,每周由梯隊以接力賽的形式連續進入據點,累積至今已有32,682的志工人次參與服務,並持續且穩定地陪伴了186,993人次的孩子,讓相遇可以是一生銘記的緣分。

而在課程活動外,志工們也會進行社區家訪,實際走入孩子們的家庭和社區,透過了解在地歷史脈絡,才能更了解孩子們的需求和服務的方向。而每一次服務的結束都會進行記錄,包含在地風土人文、孩子們的狀況、社區的改變等等,透過一次次紀錄的累積,也讓微客不僅能持續優化服務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能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們成長,參與並見證社區緩慢而長遠的演變。

(二)實體梯隊服務成效

由於服務據點眾多,以下列舉微客在尼泊爾的Nallu以及屏東縣里港鄉的服務成效為說明。微客於2010年進入Nallu至今,已累積了3,500人次的志工,陪伴8,580人次的孩童。對微客在Nallu的負責人而言“Not dramatically or big impact but a long term change.”是對服務成效上的概括。他表示多年來志工的到訪,讓孩子們從不敢說話到會主動認識志工,也會為了多和志工們聊天,而向他請教如何用英文表達愛的意思。他說,志工們不只帶來新奇的東西,重要的是他們一視同仁,讓孩子們感受到他們是被接受的、被愛的,並帶給他們不一樣的思考和看生活的方式,促使他們或許會想離開農村,走出與自己父母親不一樣的路,是一種“Mind growth.”而從孩子身上延伸出去的,是社區在環保意識和政策上的巨大改變。

2016年,微客志工在尼泊爾偏遠山區的Nallu村莊看見了滿地的塑膠袋、保特瓶及包裝紙屑,志工們觀察到當地沒有垃圾處理的基礎觀念,便發起淨村活動。在微客志工首次發起淨村活動半年後,村民們也自發性地發起淨村活動,更帶著孩子們一起參與淨村,2017年,「淨村運動」已經成為村子裡的傳統。2019年後,村民持續自發性發起淨村活動,甚至發起《環保倡議運動》,村民們已經為改善村裡的環境做延續性的準備,當地政府也在官方臉書上報導次事(https://reurl.cc/DvQKom)。

對於社區的改變,微客與據點的負責人還共同合作拍攝紀錄片,影片中紀錄了微客過去幾年與村民及孩子一同進行環境保育的過程,以及在微客的協助過後,村內對於環保觀念的抬頭及行動。這也是微客一直希望做到的,藉由服務深入造訪社區,間接地啟發需要幫助的弱勢族群社區達到社區自「覺」以及社區自「決」,實現了「改變不止於當下,而是持續到未來」。

微客於2016年進入屏東縣里港鄉服務至今,已累積超過1,200人次的志工,陪伴1,800人次以上的孩童。對於服務的訴求,里港教會表示,雖然近幾年來政府挹注許多教育資源予中低收入戶的孩子,但針對非中低收入戶的家庭(陸配、新住民、單親、失親、隔代教養、身障父母),幫助的困難度非常大,主要是撫養者的狀況與一般弱勢家庭不同,常常遇到對孩子的放縱、對孩子的長大以後生存能力、現在的孩子學習動力與品格訓練等等,都沒有明顯的動力與承擔,牧師進一步說明:「我們在尋找里港鄉、九如鄉兩地弱勢家庭學童幫助困難度大增,而且家長們的回應度、支持度都反應冷淡的多。」而對於微客志工多年來的服務,牧師曾親筆寫到:

你們的服務帶來的實際幫助遠超過人的所思所想。我深深的認知,人心所想的影響力遠比實際能實行的大得多,在里港我們不計代價,不論成果的付出與服務,成果將會在15年後看見,其實上帝在這幾年不斷的教導我,不要看在眼前的成果,要回到上帝的心看我所領受的負擔,並盡力的倚靠神實踐。再一次謝謝你們的幫助。

從我們每年持續地受邀進入服務,也是據點從孩子們的變化上,肯定微客在服務上的表現和成效。

(三)數位伴讀服務經驗與成效

數位伴讀計畫於2012年起開始實施,微客招募具有教學熱誠之志工,於學期間每周固定一天晚上至微客總部辦公室,以電腦視訊方式協助孩童課業輔導或專長培育。服務範圍和對象為彰化縣芳苑鄉路上,和花蓮縣壽豐鄉豐田的國小學童。

以微客所服務的彰化縣芳苑鄉路上為例,我們以路上教會為在地社區的活動地點,讓孩子們下課後來此集合,並由微客提供多功能電視螢幕、筆電、平板以及網路建設等硬體設備予以使用。在課程規劃上,除了教導孩子們如何操作設備及應用外,也會納入網路相關素養培育,如:網路倫理、媒體識讀等,讓學童了解如何正確使用網路資源。另外也會針對當地孩子們的學習狀況及需求,將多元專長學習的主題融入課程,如:英文、國際觀、品德、環保等,增加孩子的視野及課外知識,也會協助募集樂器如烏克麗麗,予孩子們有機會學習和使用。更導入電子創作課程,如電繪、小人物創作、貼圖製作,並以LINE 貼圖及社群網路平台呈現孩子的作品,給予孩子展現自我的舞台。

在彰化路上,每學期每周可服務 20 人次國小學齡學童,共15週,總計300人次,一年兩學期為600人次,近十年就有超過6,000人次的學童受惠。在成果的展現上,微客在路上據點的負責人表示,每學期的報名狀況都很穩定,因為「孩子們都很期待遠方的哥哥姊姊們和他們聊天」。從一開始連網路都沒有的地方,到孩子們有機會用電繪版練習作畫,數位伴讀計畫不只補足弱勢家庭孩子在學校及家庭教育上的缺口,給予孩子學習上的協助與心靈上的陪伴,也提升了在地學童數位學習普及率,讓孩子能持續透過電腦及網路獲得多元的學習機會。

在微客近十年來與各國NPO合作服務,以及深耕台灣在地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食物和遊戲是孩子們最基本的需求,而受教育是脫離貧窮的唯一方法,在服務的同時導入「被愛」的元素,更是讓孩子們奮發向上的最大鼓勵。將實體梯隊和數位伴讀計畫的結合,也是有賴於過往十年深厚的服務經驗,以及長期與在地社區緊密的連結,才使微客能快速地觀察和捕捉社區的訴求,靈活地面對數位化學習的社會趨勢和城鄉落差,尤其疫情下更凸顯了數位學習的需求性和重要性,繼而發展出創新的服務行動。

而唯有創新,才能持續地、穩定地且不間斷地陪伴孩子,不錯過一代又一代孩子們的童年,除了把握住孩子們在智育發展上的黃金歲月,也是一點一滴地累積微小的能量,為社區長遠的改變帶來力量。

貳、    服務要解決的問題

家庭的社經地位條件,影響了文化資本的厚實度,並反映了家庭教育對孩童在學校教育體系內取得的成就、職涯的選擇性、生涯發展的高度與廣度,具有重要的主導地位和影響性。而當數位學習或透過線上資源輔佐學習,已然成為現今社會的趨勢,並因疫情而強化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後,數位文化素養的培力,便對孩童的學識發展和社會競爭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關鍵點。然而台灣偏鄉和資源不足地區之家庭,基於社經地位所能獲取的資源落差,在文化資本和數位文化資本上的累積上,與都會區家庭有一定的差距,進而對數位文化素養的認知、願意且能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能為培育支出的預算和選擇,均較都會區高文化資本家庭受限許多,也加劇城鄉孩童的發展落差。

故本服務方案意在補足台灣偏鄉和資源不足地區(首批鎖定微客在台灣16個據點中的5個)之國小學童,在家庭教育功能中培育數位文化素養上,相較都會區孩童薄弱和不足的部分。透過有效地提升數位學習成效,方能奠基和培育學童的數位文化素養,以拉近和縮短城鄉孩子們在人生發展上高度和廣度的差距。這亦與微客的服務宗旨相呼應:

很多貧困地區的孩子都有很高的天賦,但是即便有了天賦,若沒有獲得見識的機會就無法將天賦覺醒;即便有了機會,若沒有獲得資源的支持就無法將天賦發揮。而我們的工作,就是幫助他們獲得見識的機會及資源的支持。

而數位文化素養的培育,可藉由學童在數位學習上的成效變化展現。為提升數位學習成效,除了補足電子硬體設備,讓孩子們藉由認識和熟悉電子設備,提升對數位學習的習慣度,同時規劃有趣性與學習性兼具的課程,加強孩子們對網路資源運用的知識和技能,並刺激孩子們能從被動的接收資訊,到知道如何能且願意主動地運用數位資源學習,讓孩子能自主學習,便是台灣偏鄉孩童數位文化素養培力計畫所期望的。

參、    服務的整體目的與操作目標
一、整體目的

本服務方案目的為補足微客5服務據點孩童在數位學習上,電子硬體設備的欠缺以及數位知識技能的落差,以期望提升孩童在數位學習上的成效,進而能累積和培育數位文化素養。除了能使後續學校在線上教學上更為順暢有效,更重要的是將都會區孩童,在日常培養數位文化資本的模式和觀念帶入,補足孩童的家庭教育在數位文化素養培育上的不足,並間接地促使家長認識和了解數位學習的應用知識和重要性,最後能整體性地提升當地社區對數位學習的認知。

二、操作目標

本服務服務方案執行範圍,如前述,首批鎖定微客的5個據點,分別為雲林縣林內鄉的九芎國小、新竹縣新埔鎮的新埔國中、花蓮縣花蓮市的北濱教會,和壽豐鄉的豐田教會、台東縣台東市的南王國小。服務服務方案預計執行一年,包含110學年度寒假和下學期、111學年度暑假和上學期,考量執行服務的密集性、穩定性和有效性,在寒暑假和學期間會以不同的頻率執行服務。寒暑假以周為單位,每據點每次的線上活動至少為期一周,並進行數周不同主題的活動,配合各據點時間安排,最長可連續進行兩個月;學期間則以學期為單位,每據點進行每周一次的線上活動,同主題持續一學期。在執行時,則針對直接服務的學童與間接影響的家長和社區,分別羅列以下標的為操作目標,有助於後續評估此服務方案的達成率。

(一)直接服務對象:主要為國小學童

數位素養的培力以數位學習成效為反映,而數位學習成效的提升作為本服務方案的的目標效益,可細分為以下面向,方便後續評估計畫指標的訂定。參考馬國勳教授的〈「量」的數位落差,「質」的數位落差,以及由家庭所傳承的數位文化資本〉,面向1意欲提升學童在數位學習上「量」,包含擁有的設備數量、知道如何使用基本功能等;2則意在提升學童在數位學習上「質」,包含活用設備和軟體功能,滿足自己在學習上的需求;3是參與了活動後,孩子的行為反應了對數位學習喜愛度的提升,4則是學童主動度的提升。綜合1至4的,方可評估學童在數位學習成效和文化素養上的成長度。

1.    知識:對數位學習工具(軟、硬體)的知識增加

設備如平板、筆記型電腦、耳機和麥克風均為數位學習重要的工具,尤其熟悉筆電相關功能知識,學會設定耳機和麥克風,知道如何處理簡單的硬體問題,有助於孩子適應和進行線上學習。而本服務方案主要以Gather Town為活動使用之軟體。除了讓孩認識此軟體外,也是讓孩子了解,線上學習其實有眾多有趣好玩的軟體,並可達到不同的功能。

2.    技巧:對數位學習工具(軟、硬體)的技巧提升

在知識的奠基後,有賴於反覆地練習,才能提升操作硬體設備和軟體應用的技巧,進而提升學童使用線上學習的效率,減少相同問題發生的頻率(如無法切換視窗),以發揮數位學習的最大功效。

3.    行為和態度:對數位學習的喜愛度提升

有趣性和學習性的兼顧是線上活動在設計時的重要原則,有趣的學習才能抓住孩子們的注意力,提升孩子們對線上學習的喜愛度,進而影響孩子們對學習的投入度。

4.    行為和態度:對數位學習的主動度提升

當孩子們越來越投入線上活動,同時刺激孩子們從被動的接收資訊,到主動地運用數位資源學習並發展自主學習。

(二)間接影響對象:家長、教會社區 

親子間的影響性是互相的,而家長是孩童的主要照顧者,孩子對數位學習需求的變化,也會間接地影響家長的觀感和認知,而家戶則構成了社區的樣貌。加上微客部份的服務據點是與社區教會合作,在數位學習期間,部份孩子因家中缺乏電腦,而後會到教會中使用公共電腦,故家長和教會均為對社區的體現。透過下列面向,方可衡量本案在提升家庭數位文化資本的成效。

1.    知識:對數位學習工具(軟體)的知識增加

透過孩子參加線上活動,家長或主要照顧者是否了解學習軟體的多樣性,並認知不同軟體可達到多項化的學習效果,助於刺激孩子們在創意和潛力開發。

2.    技巧:對數位學習工具(硬體)的技巧提升

家長或主要照顧者(如爺爺奶奶或教會牧師),在線上活動進行中,是否透過協助學童開啟和使用設備,進而提升對平板、筆電、耳機和麥克風等設備的認識程度和熟悉程度。

3.    行為:因數位學習增加親子互動

在進行線上活動時,家長基本上會從旁協助孩子進行設定或與孩子一起研究Gather Town等,除了能間接地參與數位學習外,也期望進行學習帶來的互動性有助於增進親子間的情感。

4.    態度:提升對數位學習的正面觀感

提升線上學習對家長和主要照顧者的正面意義,有助於提升家長對數位素養相關議題的注意力,並有意識地注意和協助孩子在這方面智育上的發展,這也是家庭累積數位文化資本的開端。

肆、    微客與其他單位的合作與區隔
一、預計合作單位

本服務方案預計的合作單位為微客既有服務據點,分別為雲林縣林內鄉九芎國小、新竹縣新埔鎮新埔國中、花蓮縣花蓮市的北濱教會、壽豐鄉的豐田教會、台東縣台東市南王國小。在服務開始前半年,會由微客人員確認各據點的需求時段區間(寒暑假或學期間),希望的進行的日期和頻率(一天進行多少小時的活動),而微客在台灣寒暑假間的服務均為5至7天,以保證穩定性,最後是調查據點所希望的主題和內容等。確認完畢後,由於微客的志工是全年度招募,以確保有足夠的時間接受訓練,故可馬上確認能參與服務的人力名單。

在活動課程的規劃上,會以數位素養培力為原則,同時融入各據點不同的需求。對九芎國小而言,期望能透過在國外留學的志工帶來的刺激,帶動孩子們找到學習英文的動力;新埔國中校長表示,對在地風土的關懷,是培養人文素養和家鄉認同的起點;北濱教會則著重海洋保育,希望身處海島國家的孩子們,能認識和愛護海洋;在豐田教會,師母很樂於讓孩子們接觸各式各樣的才藝,協助孩子多元發展學習;南王國小位處遙遠的台東,老師表示對孩子們來說,只要是志工們的到訪就令人期待。客製化每據點每梯次的服務內容,讓數位學習與在地文化結合,不只符合社區的需求,更能發揮服務的最大效益。

二、與其他單位區隔

就本案執行的地理範圍,以下說明微客所提供的服務,與政府制定的學期間線上學習政策,和企業提供的多樣化寒暑期數位營隊,有所區隔的面向,並搭配自製的簡易比較表予以參考。

(一)與政府的區隔

在今年五月,教育部宣布了停課不停學的政策,在短時間內所有學校課程都轉為線上,並主要以Google Meet的平台進行。雖然教育部頒布了一系列線上學習的配套措施,包含由國教署提供家戶無相關設備之學生,在家使用資訊設備之借用及4G門號(SIM卡)申請服務;或是擴充線上教學資源,製作教育部線上教學便利包等;亦可讓家長請「防疫照顧假」在家陪同孩子上課。然而上述措施在實際執行上,卻未能達到教育部所言不停學的理想。以硬體設備而言,偏鄉地區缺乏設備的問題仍層出不窮,雲林的據點表示,雖然學期間有機會能租借平板給孩子們,但平板除了在操作線上學習的功能和效果皆不佳外,一旦學期結束放暑假後,就只能將平板收回。而豐田教會在我們拜訪時也談到,不少孩子家裡只有手機可以使用,或是三兄妹要輪流使用一台平板上課的狀況也時有所聞。

在教學內容方面,學校的線上學習課程,只是將在校上課的模式一模一樣地搬到網路上,然而數位教學因缺乏實體見面的肢體互動,更有賴於溝通技巧,並配合不同教學需求應用不同的軟體,才能讓孩子們有效地學習。簡言之,線上教學所需考慮和使用的技巧,與在校上課均有不同,而這也是學校突然改為線上學習後,還無法有效規劃和應用的部份。加上居家上課不像在學校有老師的監督,在孩子們原本就處於被動學習的情況下,只要一覺得無趣就會把視訊關掉,老師無法掌握孩子們的學習狀況,即使想維持孩子們的課業表現也有心無力。

而以微客的服務而言,在硬體上我們會預先調查據點孩子們的需求,並以募集二手筆電和平板為優先,若有不足的部分才會購買。除了製作硬體使用的教學影片予家長和孩子,還會逐台設定電腦和平板,安裝有助於我們遠端處理突發狀況的軟體(如TeamViewer或QuickSupport),並有資訊專業出身的人員待命,處理線上活動間的突發問題。在課程內容上,我們以Gather Town為主,除了因它形似線上遊戲而富有高度的趣味性外,志工們會以數位使用者的角度出發,透過組合Gather Town不同的功能,建造虛擬實境的線上教室,兼具有趣性和學習性的內容。而在服務進行時,是以一個志工帶領一個孩子的一對一搭配,才能掌握孩子們的狀況,確保孩子們有專心地參與和教學的有效性,並能即時互動和交流或提供協助。

(二)與企業的區隔

市面上有眾多企業和平台提供了五花八門的數位營隊,親子天下還以〈暑假不無聊,線上夏令營近距離看昆蟲、動手玩科學〉為標題,整理了一系列不同團隊的清單,從科技、自然到語文的主題都有,而列表上所有提供服務的單位其共通點是,報名費用均非常昂貴,參加一梯的夏令營平均就要5,000元起跳。即使一堂500元的課程,對偏鄉家庭的孩子來說,可能就是一周的餐費,自然負擔不起參加營隊。以下列舉兩家與我們提供相似服務的企業進行比較。

以玩轉學校舉辦的「2021年逆轉未來夏令營」來說,其鎖定的對象是國小孩童,以15至20人為一班,每班進行一周活動,也可以報名多班連續參與。在工具上與微客相同都是使用Gather Town,在內容上也是讓孩子透過虛擬實境的體驗與角色扮演,以議題式遊戲引導孩子自主學習。然而在費用上卻是驚人的昂貴,一名孩子參加一班,就需一萬元的報名費,這還是疫情間的推廣價格,且不包含家長為孩子準備電腦、耳機、麥克風和視訊頭的成本。另外相較於微客一對一的組合,在此夏令營的師生比1:5的情況下,在線上只要有一個孩子跑遠,老師就無法顧及另外四位孩子,教學品質和成效便會受到影響。

另以WINWIN打包勝利舉辦的「達爾文探險隊」假日線上課程來說,一樣是透過Gather Town沉浸式的體驗,讓孩子學習自然生物相關課程。雖然費用相較玩轉學校便宜許多,每次兩小時總共四個假日的課程為2,800元,然而微客在進行線上服務隊時,是以每天三小時的活動規劃,最重要的是,我們不會對參與線上活動的據點的小朋友,收取任何費用,還會提供孩子們缺少的設備和技術,力求讓孩子們能擁有良好的數位學習經驗。

每個孩子都應該享有食物、遊戲、受教育和被愛的權利。